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67号
邮编:100037
联系电话:88322674
24小时投诉电话:68331765
CIT2018会议规模及概况
第十六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经过为期3.5天热烈而又紧凑的学术交流之后,于2018年3月25日下午十二点在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顺利闭幕。
CIT2018共征集到论文摘要417篇,病例810个,大会共安排了165场次共计1474个讲座,发布最新临床试验结果16个,共进行了45例来自国内外7个心脏中心的手术演示。
本次大会参会总人数8448人。其中国内代表共计6094人,境外代表485名,媒体代表140人,企业代表1549名,志愿者代表180名。
CIT2018除了以现场方式呈现给大家精彩学术日程之外,还利用网络为媒介,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互动平台让更多未到场代表了解到了最新大会学术成果。截止到目前,通过大会APP、官方微信平台等方式在线观看CIT2018会议的观众已达到72225人次。
CIT2018精彩亮点
——致敬原创,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1、精心打造的全体大会
作为CIT推动心血管介入新技术在国内认知与实践的重要体现,每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向全体大会转播的示教演示都让人眼前一亮,击节称叹,今年仍不例外。3月23日8点,阜外医院3台并行的手术转播极具看点:窦克非教授将带来全球第一例新型铁基生物可吸收支架人体植入;CIT主会场将第一次转播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吴永健教授将带来一例应用新型可回收瓣膜进行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
开幕式后相继亮相的是2017年度介入心脏病学领域最重磅的4项临床试验回顾:上午Steffen Desch教授和Justin E. Davies教授将权威解读充满关注与争议的CULPRIT-SHOCK试验(心源性休克伴多支血管病变PCI治疗策略选择)与ORBITA试验(单支病变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与假手术组的对比);作为中国原创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下午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将带来其原创DK-Crush术式对比Provisional术式处理左主干末端真性分叉病变的DKCRUSH-V试验解读,Allen Jeremias教授将分享FAME 2试验结果(FFR指导PCI的3年临床及成本效益结局研究)。
今年全体大会另一亮点是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基于案例的临床讨论扩大至6个主题,包括复杂TAVR、高危出血患者PCI、严重冠脉钙化等,每个主题下由病例报告+技术讲座+适应证讲座+互动讨论4部分组成,这种全新编排兼顾前沿与实用,对参会医生更为亲切友好,会上所学拿来即可用。
2、CHIP,引领复杂高危患者的合理化治疗
CHIP是近两年介入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冠脉介入治疗从诞生至今已经历40年蓬勃发展,介入治疗指征也从最初的简单病变逐渐深入到那些“复杂、高危、有治疗指征的患者(Complex High-risk Indicated Patients,CHIP)”。
今年CIT开设了1.5天、长达10个半小时的CHIP专场,成为继全体大会之后的最重头戏。大会秘书长徐波教授谈到,我们应该准确深入地理解CHIP的理念,并不是CTO、左主干、钙化等复杂病变整合在一起就叫CHIP,重要的是Indicated,需要正确识别适合血运重建的患者,制定合理化的治疗策略。
CHIP专场负责人、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进一步介绍,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关注CHIP,这是个好事情,因为如果不具备处理复杂高危病变的能力,也就谈不上CHIP,这表明我们国家介入治疗整体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我们已经认识到应该更好地取舍控制,不滥用技术。我们并不是一味地挑战复杂高危PCI,而是要综合权衡患者的安全和远期疗效、以及卫生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确定患者是否适合PCI,再制定治疗策略。
CHIP专场整体日程设计以传递理念居多,通过3个会节的交流希望能让更多医生识别、重视CHIP患者,从认知和技术层面更有效地治疗患者;另有3个会节是精华技术讨论。每个会节以“讲座、病例、辩论”等形式展开,其中辩论环节精心设计了6个争议性话题,希望可以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讨论。
CHIP专场聚齐了全球引领CHIP理念的几乎所有专家学者,从精心设计的议题和与会专家名单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规格国际化论坛。此外,3月22日示教演示1,阜外医院将转播一台血流动力学支持下低射血分数患者CHIP冠脉介入手术。窦克非教授认为,无论是CHIP还是CTO,都不应该成为炫技的舞台,它只是一种普普通通、造福病人的治疗手段,CHIP未来在中国的推广与发展离不开全国介入同道共同的努力。
3、高质量中国原创研究次第开花
经过15年的锤炼,CIT作为展示原创研究与原创技术的平台意义日益凸显。徐波教授介绍,CIT鼓励大家展示自己的工作,近年来组委会收到的研究摘要及病例投稿数量持续增长、质量明显提高,令人印象深刻,反映出中国心脏介入整体水平提升很快。
CIT2018共收到21项最新临床研究投稿,经过层层筛选,将有7项在“最新揭晓临床试验和首次公布研究”专场亮相,他们代表着中国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原创研究的高水准,分别是:杨跃进教授报告“BIOFLOW-VI研究:Orsiro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原发冠脉病变患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郑哲教授报告“生活方式为中心的移动医疗应用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韩雅玲院士报告“比较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NeoVas与依维莫司洗脱金属支架的随机试验两年临床疗效”;傅国胜教授报告“NeoVas单组目标值研究一年结果”;葛均波院士报告“对新型基于神经酰胺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模型的开发和验证:一项中国人群队列研究”;徐波教授报告“Firesorb西罗莫司靶向洗脱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治疗冠心病的首次人体研究(FUTURE-I)两年临床和影像学疗效”;管常东报告“Bioheart西罗莫司洗脱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首次人体研究的一年临床和影像学疗效”。
在首次公布研究第二专场,另有7项研究发布,涉及药物治疗、左心耳封堵、血栓抽吸等多个领域。
4、临床研究专题研讨峰会十年磨砺
临床研究专题研讨峰会已连续举办十年,从最开始仅有两三百人参加到去年已有上千人规模,声势渐大越办越精彩:每一届都有国内外科研大师言传身教,手把手引领入门者熟悉科研基本问题;关注前沿,通过对最新研究长处与欠缺的独到解读,让大家从案例中得到启迪;更可贵的是,连续多年举办的CIT青年医师研究奖(YIA)已陆续挖掘出一批非常优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成为研讨峰会最宝贵的财富和标志性成果。
CIT2018临床研究专题研讨峰会将浓缩十年精华,成为大会第一天不容错过的亮点。“打头阵”的是5位青年医师研究奖获奖者(侯静波、卜军、张瑶俊、贾海波、余锂镭)做主题演讲。在会前采访中,他们纷纷表示自己“因CIT而不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侯静波教授称,“CIT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充分展示的舞台,YIA的获奖经历极大地鼓舞我们整个年轻医生团队,我也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原创研究的重要价值”;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卜军教授谈到“从CIT的平台获益匪浅,医学大家高尚的品格、广阔的胸怀、卓越的见识,使我们在医学道路上得以进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余锂镭副教授认为“青年医生在立志成为一名好医师的同时,还应该努力追求成为一名医学科学家”......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Ajay J. Kirtane教授作为CIT的老朋友、历年来对临床研究专题研讨峰会日程设计贡献颇多,他将在特色演讲中回顾峰会10年如何一路走来、过去10年中国临床研究有哪些变化、中国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的优秀研究成果、以及充满希望的青年医生等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2018年CIT青年医师研究奖的申报首次破纪录地达到35人,经过严格评审,最终阜外医院宋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邢磊和上海瑞金医院闫小响3人晋级决赛,冠军最终花落谁家,我们拭目以待。
——学以致用,密切结合临床实践
CIT2018众多学术专题研讨会各具特色,非常突出的一点是,在确保前沿的基础上,今年的日程设计“沉下身子接地气”,扎扎实实与临床实践接轨。
1、经导管瓣膜治疗论坛
伴随着近几年经导管瓣膜治疗(TVT)在中国的推广以及多个瓣膜的上市,全国已有50余家中心先后成功开展TAVR手术,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医生关注的热点。今年TVT日程设计也更加扎根临床,专场负责人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介绍,TVT专场充分考虑中国的发展现状,匠心打造3个版块呈现给大家:3月22日基础培训部分由全球及国内青年骨干专家联手出品,包括影像学培训、TAVR技术手把手培训以及国际学术热点追踪(青年医生读书会);3月24日上午TVT峰会邀请众多国际顶尖专家倾力打造,全面展示TVT现状与未来,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情况,探寻目前的热点、技术瓶颈与最新进展等;TAVR挑战性病例回顾,由国内瓣膜病资深专家坐镇主持,从实战的角度带大家体会TAVR在中国的治疗。
2、基层医院冠脉介入论坛
去年首届基层论坛一炮打响招牌,今年第二届基层论坛仍是大会最后一天的亮点。专场负责人、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奇教授介绍,目前我国基层医院开展冠脉介入治疗的数量仍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其中不乏高危、复杂病例。与此同时,基层医院医生相对缺少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诸多临床困难、困惑得不到解答,很大程度限制了医疗水平、医疗质量的提高。鉴于此,CIT会议将更注重与基层介入医生的联系,开展针对基层介入医生的教育。基层医院冠脉介入论坛即精选了有争议点的典型病例,通过病例汇报及专家点评的形式,结合最新理论、临床指南和技术的进展,面向基层介入医生开展一系列讲座。此外,为进一步扩大教育覆盖面,CIT将组织开启“CIT基层医院教育项目”,通过连续性的“线上病例交流及点评”与定期的“线下学术会议”等形式,为广大基层医院介入医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3、国际合作论坛PCR at CIT、CCT at CIT等
CIT2018将继续与多个国际学会开展密切合作,加强沟通对话。其中PCR at CIT专场与CCT at CIT专场特色鲜明。PCR at CIT专场包括“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治疗复杂解剖的主动脉瓣狭窄”和“复杂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最佳实践”两个对称设计的会节,分别各自有1场示教演示(TAVR/左主干分叉病变)+1个主题讲座(Nicolo Piazza教授带来“TAVR的东西方交融”/Patrick W. Serruys教授带来“PCI的最佳实践:来自SYNTAX Ⅱ研究的经验”)+1项最新研究发布(评价Micro Port Cardio Flow瓣膜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评价定量血流分数诊断精度的荟萃分析)。CCT at CIT专场也完成了升级改版,日方和中方专家针对同一话题各自分享经验,在观点的正面碰撞中彰显双方异同。
4、左主干与分叉病变论坛、“精选”并发症论坛等
左主干与分叉病变论坛设置了4个半天的学术日程,专场负责人陈绍良教授、张俊杰教授介绍,专场重点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制定左主干的治疗策略”、“当代治疗左主干病变的实践与观点”、“腔内影像及功能学指导下的无保护左主干治疗”、“建立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标准体系”来展开,其中量身定制的两台经典录播病例、最新研究解读、多个病例汇报都非常精彩。
由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刘宇扬教授牵头组织的冠脉介入治疗“精选”并发症论坛今年也迎来了第十个年头,成为颇具人气的热点论坛。刘宇扬教授介绍,近年来该论坛在日程设计和病例筛选方式上有所突破,病例选取覆盖面更广,高度重视规范化手术操作,展示个体化的治疗理念。
此外,首次登上CIT的康复论坛与3月25日的健康晨跑,来自国内外的多场示教演示,3月23日持续一整天的左心耳封堵专场,CTO初学者课程,心血管疾病大动物研究专场等也都可圈可点,相信各层级医生都能有所收获、不虚此行!
小结:CIT将坚持作为学术交流与继续教育的平台,成为国际交流的窗口,把国外的进展尽快引入国内,并把中国的进展发布到国外,增强中外交流,进一步提高我国介入心脏病学的水平。心血管病是中国的首位死亡原因,想要降低死亡率仅依靠介入治疗是不够的,药物治疗、康复和心血管病预防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今后CIT也会在这些方面增加学术交流的内容与深度,从而整体提高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