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4日,“2015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两院院士、行业协会负责人、首都地区近十家三甲医院院长出席此次活动。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惠君同志也应邀出席此次颁奖典礼并为获奖者颁奖。
为了鼓励首都地区青年医生群体的成长、成才,促进青年医生的专业交流,提升其专业及整体素质,由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社、中国科学报社、医学科学报社共同主办的“2015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评选”活动于今年4月份正式启动,此次评选活动吸引了首都地区近百家医院、数千名医生的参与。
经过院内评选和报送、组委会审核确定入围者、微信投票、专家评审会等环节的激烈角逐,10位在临床、科教研取得卓越成就并获得良好患者评价的青年医生获得“2015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奖项。其中,我院院长助理郑哲获得“2015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奖项,血栓性疾病诊治中心主任荆志成获得提名奖奖项。
青年医生作为医院发展重要力量,肩负传承与发扬“阜外”品牌之重任,医院将一如既往地为怀揣梦想、有志于医学事业的青年医生提供广阔的成长平台,将成就医生个人价值同医院发展紧密相连,为我国心血管病领域培养优秀人才。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为郑哲颁发证书
附:2015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专题报道
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郑哲:专注才能提升手术境界
很多人说,郑哲是一位天生做外科医生的“料”,干练硬朗、睿智儒雅、严谨沉稳的特征完美展现在他身上。
而他却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外科医生该做的事,“如果真的有所不同,我可能对手术的专注能力更强,更能迅速进入手术境界。”
郑哲现在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院长助理、成人外科中心八病区主任医师等职务。工作在这样一所国内顶尖的心血管病医院,他倍感荣幸,同时肩负着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心系患者
“很多患者不惜奔波千里,把我们医院作为治病求医的‘最后一站’。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与信任,也会在无形中增加我们的压力。”郑哲告诉记者,去年,该院的心脏外科手术超过13000例,而手术死亡率多年来一直低于1%。
正是如此,一些疑难、复杂性的心血管病患者会选择阜外医院进行治疗。但郑哲也表示,任何手术都会有一定的风险性,“我们不能确保手术百分百的成功,但一定会尽全力去救治每位患者。”
临床工作中,郑哲更乐于花费点时间,耐心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解释,以获得他们的信任与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
郑哲至今记得自己还是一名住院医师时,曾经治疗过一位天津的患者,“患者当时病情并不重,做完手术康复后,就回家了。但没想到,十几年来,他每年都邮寄贺卡给我,很是感动。”
“能通过自己的手术挽救生命,这就是医学的魅力所在。”郑哲很自豪地说,“那种内心满足感无与伦比。”
修炼过硬本领
也许,每位心脏外科医生都想通过手术挽救更多的患者,但这的确需要其拥有超强的综合素质。
在郑哲看来,一名心脏外科医生首先必须要有一颗爱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医生有爱心,才能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当然,只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心脏手术作为不可修复的重建性手术,任何伤害都是不可逆的,所以心脏手术一定是个‘精细活’,医生自身一定要有过硬的技术。”郑哲说。
此外,心脏手术还有别于其他外科。“除了讲究团队协作、医生专业技能过硬之外,还需要主刀医生把控手术全局,如果出现突发问题,要有做出果断决定的决策力。”
“在任何手术中,我们必须将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当记者问及胸腔镜心脏手术安全性时,郑哲表示,任何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患者的病情息息相关,比如一些瓣膜病变和先心病,就可以考虑选用胸腔镜手术。“我们鼓励对新技术的探索,但更注重对患者利益的维护。”
感恩与传承
现在,郑哲每个手术日只会安排一台手术,“这让我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科研和行政工作。”
近年来,郑哲以“提高冠心病外科疗效”为核心开展了医疗结果评价研究,建立了我国首个“中国心血管外科专业数据库”,并建立了我国首个“冠心病外科手术风险评估模型(SinoSCORE)”和“冠心病外科手术质量控制体系”,开展了4项大组心血管外科技术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为3部国际临床实践指南提供了科学依据,逐渐建立了心血管领域医疗结果评价研究学科和研究团队,共发表SCI论文64篇,其中多篇论文发表于Circulation、JACC等高影响因子的主流杂志。
谈到取得的成绩,郑哲说,这离不开阜外医院、前辈们、同事们,特别是导师胡盛寿院士对自己的培养。“在这里,任何一位前辈都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新人。”
采访中,郑哲一直强调自己是个“幸运儿”。如果当年他没有选择考取研究生,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来到北京;如果他没有留在阜外医院工作的话,就不会取得现在的成绩。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必然与偶然,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变数。但在郑哲的心里,阜外医院的位置始终是独一无二、无法代替的,“因为她给予了我太多,太多⋯⋯”。
下一篇: 大爱无疆——阜外医院援疆捐资助学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