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掌上阜外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我要挂号
意见信箱
我要求职
我要进修
志愿服务
返回顶部
  • 技术团队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67号

邮编:100037

联系电话:医院总机010-88398866/68314466 转体外循环中心

  • 科室简介

概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体外循环中心,现任主任兼成人体外循环科主任为吉冰洋,中心副主任兼小儿体外循环科主任为刘晋萍。

中心在职人员49人(成人体外循环科33人,小儿体外循环科15中心科研助理1人),其中党员16人。团队构成包括医师38人(主任医师12人,副主任医师12人,主治医师9人,住院医师5人),技师10人(含科研技术员3人)。72%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63%,博士37%)。

作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中心拥有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整培养体系。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在培研究生14人(博士8人,硕士6人),在站博士后1人。

中心发展史镌刻着中国心血管医学的探索足迹。1958年,伴随解放军胸科医院更名为阜外医院并转型为国家级专科医院,在尚德延、徐守春、胡小琴等老一辈专家带领下,国内首批心血管专科体外循环动物实验室应运而生。其奠基性的百余次动物实验,为1959年阜外医院成功实施国内首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奠定了基石。1991年,中心前瞻性开展体外膜氧合(ECMO)临床研究,1993年成功完成国内文献报道的首例长达73小时的ECMO支持,挽救一例瓣膜术后急性呼吸衰竭老年患者。1994年,在胡小琴主任等推动下,体外循环专业迎来建制化里程碑——正式成立独立临床科室,首任主任龙村构建了规范化临床技术及培训体系,并建立国内首个专业委员会和专业杂志。2014年,学科整合升级为体外循环中心,由龙村主任领衔,吉冰洋、刘晋萍、黑飞龙分任成人、小儿及北楼体外循环科主任。2018年,吉冰洋接任中心主任,秉持“临床引领、科研驱动、教学筑基”理念,推动学科全面发展,牵头制定多项临床专家共识、指南及技术规范,创建国内首个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并作为国家质控中心副组长引领全国专业规范化发展。

历经三代学者六十余载薪火相传,中心已发展为建制完备的医教研综合平台,在临床规模、技术复杂度、科研产出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临床工作

中心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心血管专科体外循环临床平台,年手术支持量及技术复杂度居全国首位,承担全院28个心外科手术间临床支持,并覆盖内科导管室、急诊等急危重症救治2024年完成体外循环手术量15420例,全国60%体外循环专业人员曾在此接受规范化培训。

中心也是我国首个以体外循环专业技术平台为核心、统一协调全院ECMO资源的平台科室。通过打破科室壁垒,深度整合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等科室ECMO需求,并依托阜外医院成熟的多学科协作(MDT)团队模式,实现了院内ECMO资源的统一调度、高效配置和标准化管理,显著提升了危重症患者体外生命支持的综合救治能力,2024年开展ECMO 支持103例。

技术体系覆盖全年龄段及复杂术式需求,常规开展微创体外循环、深低温停循环等核心技术,以及术中血浆置换、左心转流、快速加温输血、各类超滤技术、心室辅助等先进技术。小儿体外循环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成功救治出生仅1天新生儿及体重1.6kg患儿,在极低体重患儿管理、无血预充、flowstudy技术等方面引领国内外。

中心配备多类型人工心肺机、ECMO设备和自体血回收系统,及完善的监测仪器(如无创脑氧仪、血气分析仪、CDI500、超声流量仪、ACT/血小板聚集仪、血栓弹力图、游离血红蛋白/胶渗压检测仪等),构建标准化围术期安全管理体系。

ECMO技术发展历经20余年积淀,累计实施近600例危重症救治,涵盖VA/VV/VVA/VP-ECMO多种模式及ECMO联合IABP/CRRT/左心减压等联合技术,应用于心脏移植围术期、ECPR、复杂先心术后脱机困难、肺栓塞术后、多脏器衰竭、高危介入挽救性治疗等复杂场景,最小患儿体重2.6kg。2015年起率先开展ECMO航空医疗转运(含固定翼飞机VA-ECMO),并每年主办“体外生命支持会议”推动领域发展。

科研工作

在胡小琴、龙村、吉冰洋、刘晋萍等学科带头人引领下,中心长期致力于体外循环与体外生命支持的基础、临床、转化及质控研究,学术影响力位居全球心血管领域(CAPE)体外循环专业首位。

1994年建科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含973/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1项等纵向课题70余项,以及横向课题40余项(含国产ECMO设备、负压引流控制器等上市前研究)累计获批项目经费6000万元。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各40余人。

科研成果丰硕:发表SCI论文200余篇(JCR Q1区30余篇)、中文核心700余篇;牵头制定规范、指南和专家共识5部(如《ECMO技术管理规范及质控指标(2020)》、《中国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血液管理指南(2024)》);主编/主译专业著作20余部(如《阜外体外循环和体外生命支持手册》、《现代体外循环学》、《ECMO体外膜氧合》、《中国体外循环操作规程》);创办《中国体外生命支持电子周刊》(发文600余篇,粉丝15000余人)。参与的项目“人工心脏临床应用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应用推广”、“心脏移植关键技术的建立研究及应用推广”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的研制和临床应用推广”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心血管手术中脑脊髓损伤的精准监测与防治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危重心脏病救治中的应用与推广”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中心科研已形成“多中心临床研究为基础、科研-临床转化一体化、基础-临床-医工协同”的系统科研模式。例如:自主研发的FUWAI-SAVE微创体外循环系统全国推广,显著减少术中输血;建立成熟的大鼠ECMO/CPB模型并向全国分享经验;构建体外生命支持设备离体-动物-临床全流程平台,主持完成首批国产ECMO上市前研究。

教学工作

作为全国最大的体外循环人才培训基地,中心拥有Califia数字化模拟训练系统、ECMO模拟平台及大/小动物实验平台。高度重视继续教育,通过多样化课程全面提升进修学员、研究生、住培医师的临床技能、专业知识和科研素养。每周2次理论课,每年2次模拟训练及考核,并不定期举办国内外专家讲座。

中心编写《阜外医院体外循环蓝皮书》、《阜外体外循环和体外生命支持手册》等临床实用指南,涵盖各类手术及ECMO管理,规范操作路径。进修教学采用“理论-模拟-实践”三阶段培训考核,显著提升学员能力。年培训全国进修学员50-70名,考核合格获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证书。目前全国超60%体外循环工作人员曾在此受训。

2013年率先全国开办ECMO模拟教学培训班,利用高仿真模拟器培训建立、管理及撤离全过程。作为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ChELSA)核心基地,年培训专业人才超400名2019年起率先开展ECMO专项进修项目,采用小班制(师生比1:1)、三月期标准化“理论-高仿真模拟-多学科讨论”三阶教学,遵循国际ELSO指南,已培养骨干200余名,其创新培养模式获ChELSA认证,为全国ECMO技术规范化作出重要贡献。

未来展望

体外循环中心将持续聚焦学术前沿与临床需求,深耕技术创新与质量标准,以开放、协同、务实之姿,为推动我国心血管危重症救治水平持续跃升贡献力量。